雨夜里的电话铃比上次更急。看小说就到WwW.BiQuGe77.NEt
我刚把设计稿塞进枕头底下,老张的大嗓门就撞开窗户缝:"林工!
904所王工说有急事,听筒都快被他攥碎了!"
我抄起雨衣往身上一裹,裤脚还沾着前晚焊铝板的碎屑。
接起听筒时,后颈的雨水顺着领口往脊梁骨钻——王工的声音像机关枪:"林同志!
我们的导弹测试设备要提前半个月进场,运输舱得加订到二十套!"
"二十套?"我捏着听筒的手一紧,"原计划十二套都卡着工期,现在......"
"我们算过账!"王工打断我,"你们那批舱体在终南山试验时,设备损耗率比用木箱低了七成!
现在所里三个项目都抢着要,领导拍板追加。"他顿了顿,声音突然低下来,"但有个麻烦——新设备有三种型号,舱体得能调尺寸。
上边说了,不能影响你们厂主线生产,材料、人手都得你们自己想办法。"
听筒贴在耳朵上发烫。
我望着墙上的进度表,铅笔写的"十二套"被雨水泡得晕开,像团化不开的墨。
身后突然响起脚步声,林小川裹着湿哒哒的工装挤进来,头发上的水珠子滴在水泥地上:"钧哥,我听见了。"他抹了把脸,眼睛亮得吓人,"二十套就二十套!
大不了......"
"大不了不睡觉。"我打断他,把听筒递给他,"你听。"
林小川听完脸色变了变,工装口袋里的游标卡尺硌得口袋鼓出个包:"模块化可调?
那得改设计!
原来的蜂窝结构是按固定尺寸算的,现在接口得留余量......"他突然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,笔帽都咬变形了,"我今晚就画通用图集,把关键尺寸标红,其他地方留白!"
"小川。"苏晚晴的声音从门口传来。
她抱着个铁皮文件箱,鞋跟沾着档案室的灰,"我查过了,厂子里的铝板库存只够做八套。"她翻开文件,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被手电筒照得发亮,"但周边七个协作社有边角料,上次给咱们送垫片的翻砂作坊还囤着废铝铸件。"
我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。
车间外的雨打在铁皮顶上,像敲着催命鼓。
朱卫东从工具柜后直起腰,手里还攥着半根焊条:"我去后勤问问,报废的卡车车厢里有防震胶垫,拆下来能凑数。"老罗蹲在墙角修电焊机,头也不抬:"夜班机床空着,我去跟机修班老张说,错峰用。"
"行。"我拍了拍林小川的肩膀,他后颈的肌肉绷得像根弦,"今晚你画图集,我带老朱跑协作社。
晚晴整理材料清单,老罗盯着机床调度。"我抓起安全帽扣在头上,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淌,"记住,主线生产不能耽误,咱们的活得见缝插针。"
协作社的铁皮门在凌晨三点被敲开时,王师傅穿着秋衣秋裤来开门,手里还攥着半块冷馒头:"林工?
下这么大雨......"
我把怀里的废铜线往他怀里一塞——这是从报废电机里拆的,还带着机油味:"王师傅,我们要二十套舱体的边角铝料。"我指了指他身后堆成山的废铝铸件,"这些,按斤换。"
王师傅搓了搓手:"可你们要的是铣削件,我们那老机床......"
"我带了图纸。"林小川不知什么时候跟了来,怀里抱着卷得皱巴巴的图集,"关键接口尺寸标红了,其他地方你们看着改。"他翻开图集,手电筒光下,红笔圈着的数字像团火,"只要这些位置对得上,其他误差能调。"
王师傅凑近看了眼,突然笑了:"你们这是把难的自己留着,简单的塞给我们?"他拍了拍我的肩膀,"成!
明早八点,第一车料送过去!"
生产第三天晌午,铣削件送来时,林小川的脸当场黑了。
他捏着游标卡尺在孔位上卡了三次,抬头时额角的青筋直跳:"偏差0.3毫米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