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铃声在雨夜里炸得人心慌。看小说就到WwW.BiQuGe77.NEt
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冲过去,老张把听筒往我怀里一塞,电话线在他手里绷得笔直:"说是北方904所的王工,口音硬得能硌掉牙。"
"林同志?"听筒里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,"我们所里刚收到西南厂的转运报告,你们做的抗震舱在终南山暴雨里扛了十二小时颠簸,设备零损伤。"我捏着听筒的手紧了紧,后颈的雨水顺着工装领口往下淌——这通电话,来得比我预想的还快。
"我们需要十二套同类装置,用于导弹测试设备转运。"对方突然放低声音,"但有个条件:必须签正式技术合同,附带图纸和质检报告。"
我喉头动了动:"合同......"
"你们厂子没公章?"对方像是早料到,"我们问过了,第七协作组是临时技术小组,没法人资格,连银行账户都没有。"
我捏着听筒的指节发白。
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林小川抱着半摞图纸冲进来,工装裤腿还滴着水:"钧哥!
刚才听见北方所三个字——"他突然噤声,看我脸色不对,搓了搓手凑过来,"咋了?"
"要合同。"我把听筒递给他,"自己听。"
林小川的脸当场涨成猪肝色,听筒差点砸在地上:"啥合同?
咱们给西南厂做舱体都没签过!
他们当咱们是个体户呢?"他踹了脚旁边的工具箱,铁皮箱"哐当"撞在墙上,"大不了私下接活,收粮票也行!"
"小川。"我按住他肩膀,指尖能摸到他工装下绷紧的肌肉,"越是见不得光的事儿,越要做得堂堂正正。"车间外的雨还在下,铁皮顶的滴水声像敲在人神经上,"你记不记得上次李厂长说的?
咱们要让外头知道,没公章的手艺,也能立规矩。"
苏晚晴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:"我这儿有《技术协作备忘录》的模板。"她抱着一摞文件挤进来,发梢还沾着档案室的灰尘,"不盖红头,不敲公章,只让双方负责人签字。
条款写清楚成果归属使用单位,改进经验共享——这样责任能追溯,又不越红线。"
我望着她眼镜片上的雨珠,突然笑了:"晚晴,你该去当法律顾问。"
林小川抓了抓后脑勺的乱发:"那材料咋办?
上次用的铝板是库房积压的,这回要十二套......"
"去后勤库房翻边角料。"我抄起安全帽往头上扣,"每块铝板都要登记来源,每个螺栓孔位都要建档——咱们要让他们知道,土作坊的规矩,比本子上的还严。"
三天后,北方所派来的两个技术员站在车间门口。
高个子戴眼镜,抱臂挑眉;矮个子扛着工具箱,嘴角往下撇。
林小川凑过去递热水,被高个子侧着身躲开:"我们是来监工的,不是来喝糖水的。"
"行。"我把图纸拍在桌上,"先看设计。"
矮个子技术员翻图纸的动作很用力,纸页哗哗响:"蜂窝夹层结构?
这在苏联手册里是航天器用的。"他突然抬头,"你们有热处理炉?
有超声波探伤仪?"
"没有。"我指了指墙角的乙炔焊机,"但我们有朱师傅。"
朱卫东从焊机后面直起腰,护目镜推到额头上,脸上还沾着焊渣:"小同志,我焊过十年坦克装甲。"他抄起块刚焊好的舱板,"这道焊缝,我磨了七遍。"他把舱板递过去,"摸摸看,有没有夹渣。"
矮个子技术员伸手摸了摸,指尖在焊缝上顿住,抬头时眼里没了傲气:"确实......平滑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