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重生六零: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> 第一百零四章 废铁堆里的新章程

但这个舞台,终究还是来了。看小说就到WwW.BiQuGe77.NEt

一周后,厂工会门口那块掉漆的宣传栏上,贴出了一张刺眼的红纸启事:为响应上级号召,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热情,厂里拟成立一个“生产革新群众工作组”,现面向全厂征集成员。

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池塘,瞬间激起千层浪。

各车间里,午休的、抽烟的、打饭的,三三两两聚在一起,议论声嗡嗡作响。

有人摩拳擦掌,觉得这是个露脸的好机会;但更多的是怀疑和冷嘲。

一车间的老钳工啐了口唾沫,声音不大不小,刚好能让周围一圈人听见:“又是喊口号,雷声大雨点小。折腾半天,最后还不是那几个干部说了算?咱们工人,就是陪太子读书的命。”

这话像根针,扎在我心上。

我盯着那张红纸,上面的油印字迹在阳光下有些晃眼。

机会,这就是我一直在等的机会。

但老钳工的话也点明了最大的风险——如果这个“工作组”最终还是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,沦为某些人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,那我所有的准备和期待,都将是前功尽弃,甚至会成为一个笑话。

不行,绝不能这样。

当晚,我借口检修设备,把赵卫东和苏晚晴叫到了锻压车间后面那个废弃的工具房。

昏暗的灯泡下,我把自己的担忧和盘托出,赵卫东一拍大腿:“没错!要是让办公室那帮秀才来定规矩,最后肯定又是写不完的报告、开不完的会,屁用没有!”

我看着他俩,压低声音,一字一句地说:“所以,我们必须抢在所有人之前,在他们给这个工作组定调子之前,先把‘玩法’定下来。”

第二天一早,一份《关于设立基层技术改进小组的建议书》就出现在了技术科科长的办公桌上。

我没有通过工会或者办公室,而是耍了个小聪明。

我把这份建议书夹在了苏晚晴替我誊抄的最新设备台账里,让她去交给主管技术的科长签字。

这样一来,既避免了人言可畏,说我一个普通工人野心太大,又能确保这份东西,第一时间落到真正懂行、关心生产的人手里。

建议书里,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三条核心原则:一、小组必须由一线工人为主体,技术人员只作为技术顾问和辅导,绝不能喧宾夺主。

二、每月由全厂工人匿名投票,选出当前生产线上最急需解决的三个“痛点”,作为小组的攻关任务,形成“痛点榜单”。

三、所有改进成果必须公开评议,奖励发放要打破常规,向提出想法和动手实施的实际操作者大幅度倾斜。

这三条,条条都像是在挖旧体制的墙角。

交上去之后,是漫长的三天沉寂。

厂里风平浪静,那份建议书仿佛石沉大海,没有激起半点涟漪。

赵卫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好几次想冲去技术科问个究竟,都被我死死按住。

我心里也打鼓,但只能强作镇定

直到第三天下午,负责厂区治安巡逻的李卫东,借着送文件的机会,悄悄溜到我身边,神色紧张地告诉我一个消息:就在上午的干部例会上,保卫科的张干事突然发难,提议说,“此类涉及生产革新的群众组织,政治属性很重要,必须由政治面貌过硬、思想觉悟高的政审合格者来牵头,且所有活动必须全程置于组织监督之下,防止出现思想跑偏的苗头。”

危机,真正的危机浮现了。

张干事这番话,看似冠冕堂皇,实则是一记毒招。

一旦给这个平台戴上沉重的政治枷锁,所谓的“革新”立刻就会沦为装点门面的摆设,任何一点大胆的想法都可能被扣上“思想跑偏”的帽子。

这个还没出世的小组,就要被扼杀在摇篮里了。

赵卫东听完,气得脸都涨红了,攥紧的拳头骨节发白,怒不可遏地就要往外冲:“他妈的,这张干事就是个搅屎棍!老子现在就去找他理论理论,生产上的事,什么时候轮到他一个看大门的指手画脚了!”

“站住!”我一把将他拽了回来,厉声喝道,“你现在去,是想让所有人都看我们的笑话吗?硬顶是下下策,只会把事情彻底搞砸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