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接过电报,指尖触到那一行字,心头猛地一沉。看小说就来m.BiQugE77.NET
“十台通信车变速箱壳体试制任务,七日内交付。”
落款是总装部技术局,盖着红星机械厂特级印鉴的火漆章还带着油墨未干的湿意。
通信员喘着粗气:“军代表点名要你组牵头,说……只信你们这个流程。”
屋里静得能听见暖炉里碳块崩裂的声音。
苏晚晴抬起头,眉尖微蹙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那张刚画了一半的连接结构草图。
我知道她在想什么——七天。
正常流程光等铸件回厂就得五天,焊接、校形、检测、返修,哪一步都容不得差池。
更何况,这玩意儿可是出了名的“铁疙瘩癌症”:分体铸造,焊后变形,合箱面间隙超差,齿轮一转就响,整辆车像在敲锣打鼓。
技术科那边早传话来了,马文彬虽然调去了后勤,但他留下的规矩还在:按图施工,制造背锅。
图纸没写预装?
那就别搞花活。
出了问题,责任全在车间。
可就在我盯着电报发愣时,目光忽然落在右下角——那个本该空着的设计初审栏里,赫然签着两个清秀的小字:苏晚晴。
她看见我望过去,轻轻点头,声音压得很低:“我加了条备注:建议开展焊前预装验证。”
我心头一震。
这不是普通签名,这是她在用自己的技术信誉押注,替我们撬开一道门缝。
“你疯了?”我低声问。
“我没疯。”她抬眼看着我,眼神亮得惊人,“我只是不想再看十台车因为一个0.3毫米的缝隙报废。规程上没写的,不代表不能做。你说过——”
她顿了顿,嘴角微微扬起:“你要让图纸长出眼睛。”
那一刻,炉火映在她脸上,也烧进了我心里。
第二天清晨六点,天还没亮透,寒风卷着雪粒子拍打窗户。
攻关组八个人全到了,连退休的老吴师傅都拄着拐杖来了,棉袄外头套了件旧工装,嘴里嘟囔:“听说你们要动铸焊工艺?我得看看是不是真敢造反。”
我把图纸铺在长桌上,用铅笔重重圈住合箱面区域。
“我们不做焊后修正。”我说,“我们要做的是——焊前控制。”
全场一静。
“我的方案是:冷预装 + 应力释放槽。”
我继续道:“先用精加工的冷态样件模拟装配,测出真实接触状态;然后根据接触薄弱区,在铸件上预留‘应力释放槽’,焊接时让热胀有出路,变形自然就小了。”
老谭叼着半截烟,眯着眼:“听着像模像样,可你怎么知道哪儿贴合、哪儿悬空?咱们又没有三坐标仪,难道拿脸去蹭?”
我转身从工具箱里取出一套自制装置:一块平整的校验平板,几根标准量棒,还有一小罐红丹粉。
“红丹涂色法+方格纸拓印。”我淡淡道,“把配合面涂上红丹,对研压合,再用方格纸覆盖拓印,数染色格子占比,就能算出贴合率。”
老吴师傅凑近看了看,忽然笑了:“这不就是土法接触分析吗?有点意思……有点像预拉伸理念前置啊。”
老谭嗤笑:“你这哪是搞技术,简直是跳大神!”
但我没反驳。
当天下午,我们就拉来一件废品库里的旧壳体,照着方案走了一遍流程。
红丹一抹,对研一压,拆开一看——合箱面上斑斑驳驳,有的地方全红,有的地方空白如洗。
“这儿!”老谭指着一处大面积白块,瞪眼,“根本没挨着!怪不得焊完翘得跟煎饼似的!”
我们立刻在对应位置设计了一道u型应力槽,重新安排焊接顺序。
第三天中午,首件带应力槽的新壳体出炉。
焊工老李摘下防护面罩,嗓门发颤:“夹具刚松,千分表就在抖……林工,你快来看!”
我和老谭冲进检测区。
千分表探头抵在合箱面边缘,缓缓旋转主轴——指针轻微跳动,最终定格在0.08mm。
不到标准值的三分之一!
“装!”老谭一声吼。
轴承位光洁如镜,主轴滑入时几乎无声。
三颗定位螺栓轻松穿入,拧到底竟没感受到一丝卡阻。
“严丝合缝!”他猛地一拍箱体,声如洪钟,“这箱子自己会咬!”
消息像野火燎原,不到半天,焊接班班长亲自找上门,拎着一瓶白酒:“林工,教教我们‘红丹诊断法’吧,以后咱也想早点发现问题,别老背锅。”
苏晚晴抓住时机,连夜起草了第一份《现场问题反哺通知单》,将本次数据正式归档,并建议后续批次设计修订预留槽参数。
技术科有人反对,说“工人改设计成何体统”,可当她拿出完整的记录图表和对比数据时,没人再开口。
当晚,我独自留在工具间复核图纸。
窗外雪停了,月光照在堆满草稿的桌面上,像撒了一层银霜。
忽然,门被推开一条缝。
钱军代表站在门口,大衣未脱,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袋,封面没有任何标识。
他没说话,只是把袋子轻轻放在桌上,目光扫过墙上那幅贴满问题标签的装配路径图,最后落在我手中的铅笔上。
“明天。”他终于开口,声音低沉,“我去车间转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