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重生六零: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> 第七章谁说焊工不能写规程?

果然,不过短短半个月,“钧锤”的优越性彻底引爆了全厂,但随之而来的,是愈演愈烈的混乱。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.BiquGe77.NeT

各个锻工班组眼红我们班效率翻倍,奖金拿到手软,纷纷依葫芦画瓢地仿制。

可他们只得其形,不得其神。

最要命的,就是那个斜楔的紧固角度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

角度不对,锤头在巨大冲击力下产生细微的扭转应力,寿命锐减,不出三天就得报废一个锤柄,成本不降反升,怨声载道。

一天下午,机修班的张师傅趁着没人,鬼鬼祟祟地凑到我身边,手里攥着一把汗,压低声音道:“林钧小师傅,行行好,指点一下那个角度到底是多少?我……我拿两条烟孝敬你!”

我还没来得及开口,一个洪钟般的声音就在我们身后炸响:“手艺是靠自己一锤子一锤子熬出来的,不是靠偷偷摸摸抄来的!老张,你还要不要脸!”

是陈大山。

他铁青着脸,像一尊门神挡在我们面前。

张师傅吓得一哆嗦,满脸通红,灰溜溜地跑了。

陈大山转过头,眼神复杂地看着我,最终只是重重叹了口气,什么也没说,转身回了炉膛边。

我心里却掀起了惊涛骇浪。

陈师傅的话没错,但他也点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:我的技术,还停留在“手艺”的层面。

它不可复制,无法传承,一旦我离开,或者有人故意曲解,这“钧锤”就会立刻被打回原形。

我必须把它变成一套人人都能看懂、能够执行的“标准”!

可我只是一个学徒工。

一个学徒,擅自编写工艺文件,制定操作规程?

这在等级森严的国营厂里,无异于公然向整个技术管理体系宣战,轻则处分,重则开除!

我不能这么干,至少不能明着干。

我的目光,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技术科那栋小楼。

那里,有一个人或许能成为我的突破口——苏晚晴。

第二天,我揣着一晚上没睡画出来的草图,敲响了技术科的门。

苏晚晴正伏案计算着什么,头也没抬。

“苏技术员,您好。”我把声音放得尽量谦卑,“我……我有个小想法,想申报个技术革新,但不懂格式,想请您帮我看看。”

她终于抬起头,清冷的目光扫过我满是油污的工作服,最后落在我递过去的图纸上,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。

图纸是用铅笔画的,线条粗糙,但每一个标注都清晰无比。

尤其是我为了解释原理,特意画了一张“冲击载荷分布示意图”,用几根歪歪扭扭的箭头,简笔画般地表达了应力如何通过斜楔结构被均匀分散开。

“申报材料要有计算依据。”她声音冷得像车间外的铁轨,“你测过锤柄在冲击下的等效静载荷吗?做过应力分析吗?”

她一开口就是专业术语,显然是想让我知难而退。

但我等的就是这个!

我立刻从口袋里掏出另一张皱巴巴的演算纸,上面是我根据材料屈服强度、锤击频率和一些经验公式,硬生生推导出的估算过程。

数据肯定不精确,但逻辑链条却是完整的。

“苏技术员,我没有精密仪器,只能根据咱们厂锤头的重量和工人的平均锤击速率,做了个粗略的估算。”我坦然地迎着她的目光,“但我认为,理论上是成立的。”

苏晚晴的眼神变了。

她接过那张演算纸,目光在上面停留了足足一分钟。

办公室里静得能听见她钢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。

最后,她拿起笔,在我那份粗糙的申报表格“技术科意见”一栏里,写下了一行娟秀却有力的字:建议补充动态疲劳测试数据。

她把表格和图纸一起退还给我,面无表情地说:“按流程走。”

我心中狂喜!

这看似是刁难,实则是默许!

她没有直接驳回,而是给了我一个明确的、可以通过“科学”来完成的任务。

她给了我一把钥匙!

可上哪儿去做动态疲劳测试?

厂里的实验室别说我一个学徒工,就是正式技术员想用都得层层审批。

我唯一的选择,就是自己造一个!

我设计的简易振动台堪称废物利用的典范:从报废设备上拆下来的小功率电机,焊上一个偏心轮,连接一根杠杆,利用杠杆原理,往复敲击固定好的锤柄样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