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重生六零: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> 第一百五十五章 锅是破的,饭还是香的

雨幕里那盏军牌吉普的车灯晃得人眼睛发疼。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.BiQuge77.Net

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往门口走,胶鞋踩在水洼里“啪嗒”响——国防科委的人来得比我预想的还快。

吉普车门“吱呀”一声推开,下来个戴大檐帽的中年人,肩章上两颗金星压得帽檐微微下垂。

他冲我敬了个礼,雨水顺着帽徽往下淌:“林总师,我是国防科委质检组组长陈正明。北方所的特急任务,我们得做盲抽检测。”

我的后颈突然绷直了。

盲抽检测意味着要同时查西南厂和三家外协作坊的库存,连我都不知道具体抽哪批。

王主任跟在我身后,工装领口湿成一片:“陈组长,这雨下得……要不先去会议室?”

“不用。”陈正明拍了拍怀里的铝箱,“我们带了便携检测台。现在就去废料处理组的防空洞——听说你们的密封圈都在那儿?”

雨点子砸在防空洞的铁皮门上,发出密集的鼓点。

我推开门,三百枚密封圈在木架上码得整整齐齐,每枚都用报纸包着,报纸边儿上还留着苏晚晴用蓝墨水写的编号。

陈正明的皮鞋踩在水泥地上,声音格外响:“随机抽三十件,西南厂十件,翻砂社十件,橡胶作坊十件。”

王主任的喉结动了动,凑到我耳边:“要不把外协的收回来统一包装?小作坊连个恒温柜都没有,万一……”

“不用。”我打断他。

雨水顺着裤管往鞋里灌,凉得人清醒,“真金不怕火炼,脏手也能捧玉。”

检测灯在防空洞里支起来时,天已经擦黑了。

陈正明的助手架起投影仪,墙上投出苏联原品的检测数据:“尺寸公差±0.15mm,耐压波动值±5%。”他捏起第一枚抽中的密封圈,游标卡尺的金属头在橡胶上轻轻一卡,“西南厂023号,内径49.98mm,合格。”

第二枚是翻砂社的117号,卡尺尖刚贴上唇边,陈正明的眉毛就挑了起来:“49.99mm?”他换了千分尺再量,“49.992mm,比原品还精准。”

第三枚来自橡胶作坊的208号,耐压测试时液压机的指针晃得人眼晕。

“8.2mpa!”记录员喊出声,“原品是8±0.4,这枚8.2,波动值才2.5%!”

陈正明的白手套都捏皱了:“不可能……你们用的是土炉子吧?”他转身盯着我,“这些小作坊连实验室都没有!”

苏晚晴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检测台边。

她发辫上的雨水滴在《协作生产控制手册》上,晕开一团墨渍:“但他们用的是同一套口诀、同一个样块、同一种责任心。”她翻开手册,纸页上画着胶料拉丝的长度刻度,标着“拉丝到小拇指长,塑化刚好”;还有硫化罐排气声的波形图,写着“噗噗声间隔两秒,压力稳”。

“这是我跟着老罗跑了七家作坊记的。”她指尖抚过“听声辨压”那页,“老张头说,他爹修胶鞋时就靠耳朵听胶料熟没熟;二狗子的师父教他看拉丝,跟老家熬麦芽糖一个理儿。”

陈正明翻手册的手慢了下来。

王主任突然扯了扯我袖子,我这才发现他后背的工装全湿了,贴在身上像片蔫了的菜叶:“林工,检测结果……全优?”

“三百件样品,尺寸一致性比进口原品好,波动值是苏联的三分之一。”陈正明合上手册,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淬过火的钢,“这是我见过最漂亮的民企协作案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