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方所的确认函是在早饭时送来的。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.BiquGe77.NeT
我正就着咸菜啃玉米饼,传达室老周举着牛皮纸信封冲进车间,信封角上印着醒目的“绝密”红章。
“林总,北方所发来的。”他抹了把额角的汗,“说是首批国产密封圈通过深海模拟测试,要咱们一个月内交付三百件。”
我捏着信封的手顿了顿。
玉米饼的碎屑簌簌掉在工装前襟,我却没心思去拍。
一个月三百件——这数字在嘴里滚了滚,像块硌牙的石子。
厂办的王主任是在半小时后找到我的。
他夹着个黑皮本,推了推眼镜:“林工,任务重要,但不能动主线产能。x7项目刚上正轨,炮弹引信的热处理炉可不能停。”
我盯着他身后墙上的生产进度表。
红色箭头还停在“苏联技术支持终止”那栏,墨迹已经干了,像道结痂的疤。
“锻工班那台报废的200吨液压机还能不能打铁?”我突然问。
王主任一愣:“早停了电,油路都锈死了。”
“那就让它再活一次。”
这句话说完,车间里的风突然静了。
我听见自己的心跳声,一下,两下,撞得肋骨发疼。
不是没想过难处——没专用模具,没恒温硫化设备,连生胶原料都得现找渠道。
可北方所的订单是给新型鱼雷做配套,鱼雷卡了壳,海军的训练计划就得往后推三个月。
当晚,防空洞的灯泡被擦得锃亮。
墙上挂着我手绘的草图:废旧压力容器改多腔硫化模组,每模出四件,手动加压保压。
林小川蹲在地上,用粉笔在水泥地上画加热炉改造图:“师父,锻工班那台废弃加热炉,炉膛够宽,加个轨道就能当隧道预热区。”他鼻尖沾着粉笔灰,眼睛亮得像淬过火的钢。
朱卫东翻出半卷石棉板,拍掉上面的灰:“库房压了三年的货,正好做保温层。”他指甲缝里还嵌着机油,是刚从机修班顺来的。
最棘手的是原料配比。
苏晚晴抱着个铁皮盒挤进来,盒盖磕得坑坑洼洼:“我查了技术科所有老档案,58年橡胶车间有份实验记录,提到过天然胶和丁苯胶的配比范围。”她翻开本子,纸页边缘卷着毛边,“但各厂原料批次不同,得有个统一的标准。”她突然抬头,“要不做‘标准样块传递制’?主点统一配胶做成基准条,分发下去对照调,误差控制在肉眼难辨的灰度。”
我望着她发辫上沾的石棉屑,喉咙突然发紧。
这姑娘昨天还在翻仓库找苏联专家的计算稿,今天就抱着二十年前的老档案钻了半宿。
第二天清晨,我带着老罗、小川跑了五个翻砂社、两个橡胶作坊。
进第一家门时,老板正蹲在门口修胶鞋,见我们穿着工装,眼皮都没抬:“要模子?得等三个月。”
我把三枚样品摆在他油腻的木桌上。
橡胶圈泛着乌亮的光,是昨晚用报废液压机试压出来的:“这不是钱的事,是能不能让咱们自己的机器不出洋相。”
老板捏起样品,指腹蹭过密封圈的唇边:“没图纸没标准,出了事谁担?”
我掏出钢笔,在烟盒背面写下《协作承诺书》:“若因工艺缺陷导致装备失效,责任由我一人承担。”笔帽磕在桌沿上,“啪”的一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