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重生六零: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> 第一百二十六章 名字可以没有

我站在西南协作厂的质检台前,手指轻轻抚过刚出炉的新型动力阀体。看小说就到WwW.BiQuGe77.NEt

金属表面还带着车床切削后的微温,密封环与阀座的契合处连半根头发丝都插不进——两个月前我们蹲在漏雨的车间里画草图时,可不敢想能摸到这么光滑的成品。

"林工,报告出来了!"林小川举着蓝皮质检单冲进来,白大褂下摆沾着机油,"密封性能12.8兆帕,超原设计标准30%!"

围过来的技术员们哄地炸开了。

朱卫东拍着我的肩直喘气,他那常年沾着铁屑的手掌硌得我生疼;老罗从工具箱里摸出半块月饼,硬塞到我手里,月饼皮簌簌往下掉,混着他嗓子里的哑:"可算没白熬这六十个夜。"

技术科的姑娘们挤在门口笑,阳光从玻璃窗斜切进来,把她们胸前的工牌照得发亮。

我低头咬了口月饼,麦香混着陈油味在嘴里散开——和三年前刚进厂时,师傅偷偷塞给我的那块一模一样。

"不过..."林小川突然挠了挠后颈,声音低了些,"这密封工艺是按您去年在车间画的那套改进思路做的。

要不...咱给它起个名?"

屋里突然静了。

朱卫东的手还搭在我肩上,掌心的温度慢慢凉下去;老罗的月饼举在半空,碎屑扑簌簌落在他磨破的袖口上;苏晚晴正整理桌上的图纸,钢笔尖在"工艺名称"栏顿住,墨水滴开个小团。

我喉咙发紧。

三年前在废料堆里捡旧轴承时,有人往我饭盒里吐口水;两年前改进锻造工艺拿了劳动竞赛第一,车间黑板报写着"黑五类走狗的歪门邪道";去年在技术科值大夜班,总有人悄悄把我的计算稿藏进碎纸机。

可现在,这些曾和我一起啃冷馒头、在雪地里修设备、把冻僵的手揣进对方怀里焐热的人,眼睛里闪着我从未见过的光。

"叫"钧式密封法"怎么样?"林小川又补了一句,声音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切,"就像苏联的"科洛廖夫火箭",美国的"卡门线"——"

"小川。"苏晚晴突然开口。

她放下钢笔,转身从档案柜最下层抽出个牛皮纸袋。

我认得那袋子,边角磨得发白,是我上个月离厂前特意留给她的。

她抽出一张纸,纸页边缘还留着我用铅笔写的批注:"技术属于所有人,名字只是负担。"

屋里静得能听见窗外风箱的嗡鸣。

苏晚晴抬头看我,目光像车间里那盏总在深夜亮着的灯,"他最讨厌搞这套。"她拿起笔,在"工艺名称"栏重重写下:"df1型通用密封环工艺(西南现场法)"。

老罗突然笑出了声。

他把月饼塞进我手里,指节敲了敲桌上的阀体:"这就对了,咱们干活,又不是为了刻碑。"朱卫东跟着笑,他的手重新搭上来,这次带着温度;林小川抓了抓后脑勺,忽然冲我挤眼睛:"那下次要是搞出更好的,我就提议叫"西南现场改进法"。"

笑声里,兜里的电报机震了震。

我摸出那张皱巴巴的纸,北京来的:"东风项目转入封闭研发阶段,参与人员需签署保密协议,对外注销身份信息。"

车间的阳光暗了暗。

苏晚晴的钢笔尖在纸上洇开个更大的墨团,林小川的笑僵在脸上,老罗的手无意识地摩挲着工具箱的铜锁——那是他师傅传给他的,和我的旧工装一样,都带着上一代工人的体温。

"我去交工作证。"我把电报递给苏晚晴,转身往厂部走。

路过工具房时,老周头正给新学徒讲锉刀用法,看见我便招招手:"小林,把你那件蓝工装带回去吧,洗过了,补丁都缝结实了。"

我接过工装,布面还带着阳光的味道。

左胸口袋上的补丁是苏晚晴缝的,针脚歪歪扭扭;右肘的破洞是去年修冲床时刮的,当时老罗骂我"不要命的傻子",却偷偷塞给我半卷胶布。

厂部办公室里,负责人把保密协议推过来时,我指了指协议最后:"能加条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