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张的脸涨红了:"这不合规程!设备故障处置必须......"
"等规程来,炉子早凉了。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.BiQuge77.Net"我打断他,目光扫过围过来的老张头、小孙、电气班的大刘,还有蹲在机器另一侧的锻工组王师傅,"启动现场决策试点。"我提高声音,"五个人,不同岗位——操作工、电工、锻工、材料员、学徒,限时三十分钟,联合出方案。"
车间里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。
老张头的喉结动了动:"林工,这......"
"错了我担着。"我从工装口袋摸出钢笔,"但现在机器等不起。"
小孙的本子被传了一圈。
电气班大刘最先开口:"降频运行,把电机转速从2800转降到2200转,减少轴瓦摩擦。"他指节敲了敲控制柜,"我能调变频器,五分钟搞定。"
锻工组王师傅搓着满是老茧的手:"我那边有台闲置的鼓风机,外接风冷,对着轴瓦吹。"他指了指墙角的铁家伙,"管子我去接,十分钟够。"
材料员老陈突然挤进来,从工具包掏出个石墨垫片:"轴瓦和轴承座之间垫这个,导热性比铜片好。"他用指甲刮了刮垫片边缘,"虽然薄点,但临时用能顶事。"
"三套办法一起上。"我看了眼手表,"大刘调频率,王师傅接风管,老陈装垫片。
小孙,盯着温度表,每两分钟报一次数。"
老张头突然扯住我袖子:"林工,我......我去帮老陈扶垫片。"他的手在抖,可眼睛亮得像当年我在废料堆里翻出台旧铣床时,他眼里的光。
十分钟后,温度表的指针开始往下走。
115c,110c,102c......当指针停在98c时,小孙"嗷"地喊了一嗓子,本子"啪"地掉在地上。
老张头弯腰去捡,抬头时眼眶发红:"我干了二十年机修,头回见故障处置没等科长批条。"
我在《设备故障处置记录表》上签完字,把笔递给老张头:"这次不是我定的,是你们一块儿扛下来的。"他捏着笔的手直颤,墨水在"负责人"栏晕开个小团,倒像朵歪歪扭扭的花。
当晚驻地油灯昏黄。
我趴在桌子上写《东风项目一线决策权暂行办法》,钢笔尖在纸上沙沙响。
窗外北风卷着雪粒子打在玻璃上,像有人在敲摩斯密码。
"非核心安全节点,允许现场技术组行使临时处置权......"我停笔,想起白天小孙本子上"食堂蒸包子"的备注——多好的温度参照,比实验室的温湿度计更鲜活。
信封装好时,天边泛起鱼肚白。
我特意在附言里加了句:"别怕乱,先让声音出来,才能听清哪个是对的。"这封信要跟着早班火车去西南,苏晚晴收到时,该是她最爱的晨读时间。
三天后,西南的电报先到了。"双轨决策制试行首日,拦截热处理炉控温错误。"我盯着电报上的字,眼前浮出苏晚晴的模样——她抱着一摞文件站在技术科门口,蓝布衫沾着油墨,手指点着我留的日志:"技术的问题,根子在人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