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重生六零: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> 第四十章 老黄牛的心跳你听不着

周一清晨,寒风卷着铁屑在车间门口打转。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.BiQuge77.Net

军管组的红头文件直接贴上了公告栏,白纸黑字写着:“限七十二小时内恢复t68卧式镗床运行能力,用于新型高炮回转座圈精加工任务。”落款盖着鲜红的大印,像一记耳光甩在整个车间脸上。

赵工站在机床前,眉头拧成疙瘩。

他蹲下身,拿手电照进导轨沟槽,叹了口气:“这哪是修?这是重造。刮研得三个月起步,还得配八级工……现在上哪儿找这样的老师傅去?”

墙角传来一声冷笑。

韩建国叼着半截烟屁股,眯着眼靠在工具架边,语气里全是讥讽:“急什么?那老家伙早该进废铁堆了。六一年大修时我就说,地基沉降没处理,迟早要出事。结果呢?谁听?现在瘫了三年,反倒逼着人三天内起死回生?呵,真当咱们是神仙?”

我没说话,径直走到t68跟前。

这台苏联援建时期的“老黄牛”,通体漆皮剥落,油污渗进铸铁纹理,像是被岁月啃噬过的骨架。

我伸手轻抚床身,冰凉粗糙的触感顺着指尖爬上来。

闭眼三秒——那一夜的异响又回来了。

七天前半夜,我值完信息办筹备会回来,路过东跨车间。

万籁俱寂中,它发出一种低频嗡鸣,不是金属撞击,也不是齿轮错位,更像是从地底深处传来的脉搏跳动,断续、沉闷、带着水汽的震颤。

我当时就停下脚步,蹲在排水沟旁听了十分钟。

第二天悄悄补了东墙的渗水点,没声张。

因为我知道,在这个时代,说“机床会生病”没人信;如果说“地基共振导致动态失稳”,那就是疯话。

但现在,我必须说。

接下来七天,我没回宿舍。

饭盒搁在暖气片上热了又冷,冷了又热。

我在车间角落支了张行军床,白天看天色变化,夜里听地面呼吸。

凌晨三点,全厂最静的时候,我用粉笔标记东侧地坪裂缝的渗水范围。

一次、两次、三次……连续七夜,每一次都比前一夜往外扩半寸。

午间高温时段,我拿温度计测水泥地面表层温差。

差值不大,最多两度,但方向一致——东侧偏湿区始终低于西侧干燥区。

这意味着热胀冷缩不均,微变形存在。

深夜,万籁俱寂,我把耳朵贴在机床四个支脚上,听振动传递的节奏。

还用弹簧秤拉扯支脚,模拟不同载荷下的响应。

小赵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跟着我,拿着个小本子默默记录时间、数值、环境状态。

他不说为什么信我,只说:“林哥,你做的事看着怪,可每一步都有数。”

第八天凌晨,霜气未散。

我翻出《非计划资源流动白皮书》的背面——那是刘政委上周批给信息办的第一份内部资料,还没拆封。

我撕下一页,在昏黄灯下画出一组波形图,写下“f≈8.3hz”。

又在下面重重标注:

共振源不在机器,在地基——东侧排水沟空腔+夜间水压波动=周期激励。

笔尖戳破纸背。

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了苏晚晴那晚说的话:“你要学会,定义问题。”

从前我解决问题,靠的是碎片记忆里的公式、参数、工艺标准。

但现在,我不再只是“知道该怎么修”,而是看清了系统背后的逻辑链条——环境、结构、流体、振动,它们彼此咬合,构成一个看不见的场。

而我要做的,不是换零件,是改规则。

周三上午,我把报告交到技术科。

赵工接过一看,脸色变了:“你……没拆机?也没做几何精度检测?就凭……听?”

“数据都在附录。”我指着小赵整理的七昼夜观测表,“振幅峰值出现在每日03:15±10分钟,与厂区供水泵夜间调压周期完全吻合。东侧支脚相位滞后其他三点120°,说明能量来自单侧耦合。”

韩建国猛地拍桌站起来,脸涨得通红:“放屁!你这是算命!还是跳大神?机床能‘听脉’?老子干了二十年镗床,就没见过这种邪门歪道!”

围观工人哄笑起来。

“是不是邪门,试切说了算。”我抬头,目光扫过众人,“我建议暂停传统刮研方案,改为局部阻尼强化+转速区间规避。若三天后试切不合格——”我顿了顿,一字一句,“我亲自上手刮导轨,刮到合格为止。”

人群安静了一瞬。

刘瘸子皱着眉拉我袖子:“钧子,别赌这么大。大家信的是手上茧子,不是纸上画符。”

我没答。

这时,苏晚晴走了进来。

她没看别人,只盯着那份波形图看了很久。

然后低声问我:“你是不是……早就怀疑地基问题?”

我沉默片刻,反问:“你还记得上周我修东墙渗水点的事吗?”

她瞳孔微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