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重生六零: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> 第十九章 烂车床也能跑出飞毛腿

“各位职工请注意,厂劳动竞赛委员会现发布紧急通知——本季度全厂劳动竞赛正式开始!项目:批量加工60式炮弹引信外壳,精度要求±0.02毫米,限期八小时。看小说就到WwW.BiQuGe77.NEt优胜者记二等功一次,优先晋升技术职称,并推荐参加省先进生产者评选。”

广播声在清晨的冷风里炸开,像一记惊雷劈进每个人耳朵。

我正蹲在宿舍门口啃冷窝头,听见这消息差点呛住。

引信外壳?

那玩意儿听着不大,可壁厚不过三毫米,内径公差比头发丝还细,稍有偏差就是哑弹风险。

这哪是比赛,分明是拿命在车!

人群迅速朝车间方向涌动,我也扔下干粮往回赶。

刚到调度大厅门口,就听见里面嗡嗡一片议论声,像是铁锅炒豆子。

抽签结果已经贴在公告栏上。

九个工位,九台设备,九名选手。

我的名字,赫然写在第六号——t63六角车床。

全场哗然。

“老天爷,那破床子还能转吗?”

“听说去年连粗车活都干不利索,主轴晃得跟筛糠似的。”

“这不是明摆着整人嘛!”

我挤进人群,目光死死钉在名单上。

赵德贵就站在调度台后,皮鞋尖慢悠悠碾着地上一张烧焦的图纸残片,嘴角压都压不住地往上翘。

“公平抽签,谁也别怨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字字砸在地上,“组织安排,程序合规。”

我知道这是冲我来的。

火警之后,我恢复了“林氏滚压法”的应用,还推动建立了双备份制度,等于当众打了他的脸。

他没法再烧资料,那就毁人——把我塞到一台废铁堆里的破车床上,让我在全厂眼皮底下出丑。

好算计。

但我没动怒,反而笑了。

转身就走,直奔锻模仓库。

苏晚晴追出来时,我已经把一堆报废仪表夹头翻了出来。

“你真要用那台t63?”她眉头紧锁,手里拿着刚调出来的设备档案,“我查了维修记录,主轴跳动实测0.15毫米,超差五倍!连基准定位都不稳,你怎么保精度?”

我头也没抬,正用锉刀小心打磨一块簧片边缘:“它老,但没死。”

“申请换机还来得及。”她说。

“换不了。”我停下动作,抬头看她,“换了,就等于认输。他要的就是这个。”

她咬了咬唇,没再说什么,只默默站在我身后,帮我扶住倾斜的木桌。

我知道她在担心。

可她不知道,现代数控机床没普及前,多少老师傅靠手感和土办法,用车床车出了航天零件。

他们靠的是经验,而我……有更狠的东西。

系统工程思维。

不是靠一台机器多先进,而是让整个加工链闭环可控。

t63的问题不在刀具,也不在进给——而在装夹。

刚性不足?

那就别硬扛。

传统三爪卡盘对中误差大,主轴又晃,越紧越偏。

怎么办?

软一点。

弹性补偿。

我在废品堆里翻出几个报废飞机液压阀体,里面的镍铬合金簧片还没变形。

这种材料耐疲劳、弹性好,正是做浮动夹头的好料。

连夜画图、弯形、淬火、研磨,做了三组不同预紧力的卡爪模块。

每一道工序我都亲手来,用千分尺量到头发丝级别。

直到凌晨两点,最后一个夹具装进木盒,我才合上眼歇了半个钟头。

太阳刚冒头,全厂停工。

九台车床在总装车间一字排开,彩旗挂得齐整,革委会领导坐在观礼台,记者扛着相机来回跑。

这场面,比过年还热闹。

其他八人都上了新机。

有的是苏联最新援建的六角自动车,有的甚至上了仿形靠模装置,切削如流水。

唯有我,抱着一个黑乎乎的木箱,走向角落那台布满油污的老t63。

锈迹斑斑的导轨,斑驳的铭牌上写着“1953·列宁格勒金属厂”,风扇罩缺了一半,电钮漆皮剥落。

有人笑出声:“这是要修文物吧?”

韩建国帮我搬下箱子,低声问:“真能行?”

我没答,只是轻轻打开盒盖,取出那一组银灰色夹具,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。

“这是我做的弹性浮动夹头。”我把夹具缓缓旋入主轴锥孔,咔哒一声锁紧,“t63刚性不足,那就让它‘软’一点。夹具有弹性,能自动补偿主轴偏心和装夹误差。”

围观的人面面相觑。

苏晚晴站在人群外,指尖捏着记录本,眼神复杂地看着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