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八零有喜:糙汉的锦鲤小媳妇 > 第六十四章 新机遇 该如何选择

赵磊的彻底伏法,如同在清河村这片平静的湖面投下最后一块巨石,涟漪扩散至最边缘后,终归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与安宁。看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.Biquge77.Net那盘踞在村民心头、关于“外来户”与“能人”之间微妙平衡的最后一丝疑虑,也随之烟消云散。陆衍和苏晚,不再仅仅是“能干”的代名词,更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定海神针,象征着一种靠双手、智慧与正道便能立足、乃至兴旺的力量。

“晚衍”工作间里,氛围愈发显得沉稳而富有活力。经此一役,秋菊和冬梅两个姑娘眼神里更多了份笃定,手上的针线也愈发稳健。李桂芹如今已能独当一面,不仅负责所有常规订单的最终质检,甚至开始尝试着根据客人的体型微调版型,那份专注与成就感,让她整个人都焕发着迥异于前的光彩。

春妮的进步更是神速,她似乎对线条和结构有着天生的敏感,苏晚开始将一些简单的设计草图交给她完善,她总能领会意图,并用清晰的线条表达出来。苏晚看在眼里,一个念头逐渐清晰——或许,春妮可以往打版师的方向培养。

这天傍晚,霞光满天。苏晚刚送走镇上来定制工装的小厂代表,转身便见陆衍推着自行车进了院门。车把上挂着一条新鲜的五花肉,还有一小包用油纸裹着、散发着甜香的桂花糖。

“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?”苏晚迎上去,接过他手里的东西,指尖触及那包还带着体温的桂花糖,心里微微一甜。

“坡地那边活计告一段落,鸡舍也加固好了。”陆衍将自行车支好,目光扫过院子里晾晒的各色布料,最后落在苏晚略显疲惫却明亮的脸上,“农机站那边介绍了个活,帮邻村调试新买的播种机,明天一早去,晚上可能回不来。”

“要去一整天?”苏晚下意识问了一句,随即又觉得自己这依赖的心思有些好笑,忙道,“没事,家里你放心。”

陆衍点点头,洗了手,走到堂屋桌边,拿起苏晚画到一半的新图样看。那是为公社即将召开的“年度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”设计的礼服草图,男式是挺括的中山装,女式是改良的列宁裙,既要庄重,又不能失却时代气息与美感。

“颜色会不会太沉了?”陆衍指着女式列宁裙的藏青色主调。

苏晚凑过去:“表彰大会,太跳脱了恐怕不合适。不过……”她拿起铅笔,在领口和袖口处轻轻勾勒出流畅的银色滚边,“加上这个,再配一枚亮色的胸针,会不会好点?”

“嗯。”陆衍的目光随着她的笔尖移动,“画出来看看。”

两人头挨着头,在渐暗的天光下讨论着细节,灶房里传来李桂芹切菜的笃笃声,混合着院子里春妮教秋菊、冬梅辨认布料的软语,构成了一幅寻常却温暖的居家图景。

然而,树欲静而风不止的“风”,有时并非来自恶意,而是源于过盛的名声。

几天后,公社妇联的林杏干事再次登门,这次她不是一个人,身后还跟着一位戴着眼镜、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。

“苏晚同志,陆衍同志,打扰了。”林杏笑容满面地介绍,“这位是县里刚成立的‘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办公室’的宋主任。宋主任听说了你们‘晚衍’的事迹,非常感兴趣,特意下来调研。”

宋主任推了推眼镜,笑容和煦,目光却带着审视,仔细打量着这个闻名遐迩的农家小院,尤其在看到那块“晚衍”木牌和井然有序的工作室时,眼中掠过一丝惊讶。“苏晚同志,陆衍同志,你们可是我们县里个体经济发展的典型啊!白手起家,夫妻同心,不仅自己致富,还带动了乡邻就业,了不起!”

苏晚和陆衍将人请进堂屋落座。宋主任开门见山,说明了来意:县里希望树立几个“共同富裕”的标杆,计划将“晚衍”纳入重点扶持对象,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低息贷款,帮助他们扩大规模,甚至可以考虑在镇上设立门市部。

“这是好事啊!”林杏在一旁笑着附和,“有了县里的支持,‘晚衍’肯定能更上一层楼。”

苏晚与陆衍对视一眼,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谨慎。天上不会掉馅饼。

“感谢宋主任和林干事的看重,”苏晚斟酌着开口,“不知道县里对我们‘晚衍’……具体有什么样的期望和要求?”

宋主任呵呵一笑:“要求嘛,当然也是有的。既然成了典型,就要起到示范作用。比如,生产规模要上去,雇工数量要增加,年产值要达到一定标准……我们会派专人指导,帮助你们规范化、标准化。当然,相应的,你们的经营数据、账目,也需要更加透明,便于我们统计和宣传。”

他话语温和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规划意味。仿佛“晚衍”不再仅仅是苏晚和陆衍的“晚衍”,而是成了县里棋盘上的一颗棋子,需要按照既定的路线前进。

陆衍沉默地听着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。他忽然开口,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切入话题核心:“宋主任,如果接受了扶持,‘晚衍’的设计、定价、接哪些订单,还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吗?”

宋主任愣了一下,随即笑道:“陆衍同志多虑了。大的方向肯定还是你们自己把握,但既然是典型,总要符合整体的规划和发展需要嘛。比如,可能要优先完成县里指派的某些生产任务,或者在产品风格上,适当向主流靠拢……”

话说得委婉,意思却明白——一旦戴上这顶“典型”的帽子,自主权难免受限。

苏晚的心沉了下去。她想起丽华师傅私下跟她抱怨过,有些被树为典型的作坊,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指标,不得不放弃利润高但量小的精品订单,转而大量生产粗制滥造的“标准货”,最后口碑做塌了,反而难以为继。

“晚衍”的根,在于苏晚精益求精的手艺和独特的设计,在于那份带着温度与灵气的“定制感”。若为了规模和指标,变成流水线式的生产,那还是“晚衍”吗?

送走宋主任和林杏,小院里的气氛有些凝滞。

“你怎么看?”苏晚看向陆衍。

“枷锁。”陆衍言简意赅,眼神锐利,“看似是扶持,实则是框住了手脚。”

苏晚叹了口气:“可若是拒绝,会不会得罪县里?以后办事恐怕……”

“脚踏实地,不靠虚名。”陆衍语气坚定,“‘晚衍’能立住,靠的是手艺和信誉,不是谁的扶持。”

他的态度给了苏晚底气。是啊,他们一步步走来,何曾依靠过额外的恩赐?最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,如今根基已稳,反而要为了虚名放弃根本吗?

然而,拒绝“好意”并非易事。没过两天,风声便在村里悄悄传开,说什么苏晚和陆衍眼界高,连县里的扶持都看不上,怕是以后要单干,不带乡亲们玩了。甚至有人跑到王婶那里探口风,问“晚衍”是不是要搬去镇上了。

流言蜚语,有时比真刀真枪更让人心烦意乱。

就在这时,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,悄然而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