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大国重工1975 > 第二百三十六章:危机与好消息!

西郊.塞北省动力机厂!

在云海等人的带领下,劳模团很快就来到了动力机厂的生产车间。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.BiQuge77.Net

一进来,便传来了震耳的机器轰鸣声。

车间内部,工人们穿统一的蓝工装、戴安全帽,动作娴熟地操作设备,脸上都挂着专注。

在路过一排生产线旁的时候,云厂长特意停步,拍着机器外壳介绍道:“这些设备都是五十年代末从毛熊那边引进的,质量杠杠的,现在还是生产主力,故障率非常的低。”

这话顿时引来不少人的附和,有人说毛熊的设备确实耐造,也有人说自家厂里也有同款机器。

然而人群里的周卫国,却越看越是不舒服。

毛熊那边的机器设备确实耐造,但对于动力机厂这样的重点企业来说,这绝不是值得炫耀的点。

按道理说,像这样的企业,应该注重设备更新以及工艺改进。

到现在还用二十年前的老设备,还洋洋自得,这就有点过了。

更重要的是,在周卫国看来,那些被李厂长捧为“主力”的设备,实际情况堪忧。

首先是这些机器设备的外壳早被油污浸得斑驳,油漆大块大块脱落,露出锈迹斑斑的底色。

部分传动部件转起来“吱呀”怪叫,工人得时不时拿油壶手动润滑。

再就是车间角落堆着几台闲置机床,积的灰能埋住手指,旁边公告栏里的“设备维修记录”泛黄发脆,最新一条还是半年前的,内容不过是更换保险丝这种小修小补。

种种迹象表明,这些机器设备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养和维护,实际上已经快要到寿命极限了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彻底的撂挑子了。

想到这里,周卫国绕到一台震动得厉害的车床旁,指尖轻轻碰了碰床身。

瞬间,一股颤劲顺着指尖往心口钻。

随即,周卫国转头看向一旁的云海说道:“云厂长,这些设备用了这么多年,精度和效率都下来了,你们有没有想过引进新设备,或者搞搞技术改造?”

云厂长摆着手,脸上露出几分不屑:“没那必要,毛熊老大哥的东西最经造,再撑十年都没问题。”

旁边的副厂长随即附和着说道:“厂长说的对,再说更新设备不要钱吗,一台车床就得十多万,咱这一车间换下来,得扔多少钱?”

另一个厂领导也说道:“花钱是一回事儿,更重要的是没时间啊。我们厂现在订单排到年底,国家计委的任务一年比一年内多,哪有时间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。”

而省里带队的领导看出了周卫国的担忧,当即笑着说道:“卫国同志不用担心,动力机厂的设备确实是旧了些,但工人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,用旧机器依旧能出合格活儿!”

说这话时,这位省领导下巴抬得老高,仿佛设备陈旧不是短板,反倒成了彰显手艺的“军功章”,压根不值一提。

周卫国张了张嘴,想说国外早已普及数控设备,效率是这些老古董的好几倍。

同时他也想说市场经济的浪头马上要打过来,光靠计划订单根本站不住脚;想说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的根本…

可看着这些人脸上那理所当然的骄傲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

他明白,这会儿说再多的“技术创新”“市场风险”都是对牛弹琴。

在计划经济的保护伞下,这些企业靠着稳定的国家订单和政策扶持,早习惯了“旱涝保收”的日子,压根没意识到一场颠覆行业的变革正在酝酿,更没看见眼前繁荣下藏着的危机。

总之,有些事情没有切身感受是无法做到喜乐共鸣的,就像巴掌只有打在自己的脸上才会知道疼。

在此之前,任何的善意提醒都可能被认为带有偏见和恶意,说了反而不美。

更何况,眼前这些人只是执行者,而非决策者,和他们说了也没用。

想到这里,周卫国便不再说什么,安心的躲在人群里当个看客...

后面参观的青城机床附件厂、青城毛纺厂,其情形和动力机厂营业额如出一辙。

厂房里全是热火朝天的景象,厂领导谈产值时眉飞色舞,职工拿着稳当工资满脸自豪。

可周卫国却在陈旧设备、僵化模式、老套款式里,看见了要命的危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