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丝顺着窗沿滴在电报上,我用指腹轻轻抹开晕开的墨迹。看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.Biquge77.Net"特种螺栓返修任务"这七个字像根针,扎得我后槽牙发酸——西南厂那批40crnimoa螺栓,是给新型火炮闭锁机构用的,变形率超标的话,轻则卡壳,重则炸膛。
按老办法整体回炉,一炉煤够全厂职工吃三天馒头,可良品率才六成,搁现在这节骨眼儿,实在心疼。
床头的老座钟"当"地敲了五下,我摸黑套上蓝布工装。
窗外试验大厅的灯还亮着,估摸着是小周他们在做df001的压力测试。
可我满脑子都是西南厂的电报,鬼使神差就往通讯室跑——或许能赶上早班电话,问问老吴具体情况。
"林总,早啊!"通讯员小王揉着眼睛掀开棉帘,"西南厂刚来过电话,说林小川主动接了返修任务。"他晃了晃手里的记录单,"那小子说要试试"局部矫正",您说这...靠谱吗?"
我攥着门框的手紧了紧。
林小川?
半年前他还缩在技术科墙角抄图纸,钢笔尖把纸戳出个窟窿都不敢抬头。
上个月我去西南厂做技术交流,见他蹲在废料堆里翻《重建手册》,封皮磨得像块油抹布,边角密密麻麻记满了批注——"局部应力释放可能用于矫形?"当时我只拍了拍他肩膀,没接话。
现在想来,这小子怕是憋了半年的劲儿。
"接西南厂专线。"我声音哑得厉害。
小王愣了愣,赶紧拨动转盘。
电话那头的忙音"嘟嘟"响着,我盯着墙上的挂钟,秒针每跳一格,后颈的汗就多一分。
"林工!"电话接通的瞬间,林小川的喘气声炸在耳边,"我在实训楼,您说的"千斤顶微调法",能不能...能不能用来校直螺栓?"背景音里传来金属碰撞声,"我翻了您1965年的笔记,局部加热到850度,应力释放后用液压顶慢慢掰...可红外测温枪不够精准,我拿废热电偶改了个探头..."
"安全距离留够。"我打断他,喉咙发紧,"废件库里第三排货架有批30年前的老螺栓,材质软,先拿它们试。"
"知道!"他应得干脆,"朱师傅说我胡闹,可我昨晚用废件试了三颗,有两颗校直后探伤没问题!"
电话"咔"地断了。
我握着听筒站了会儿,突然笑出声——像极了1963年冬天,我蹲在废料堆里焊第一台简易车床,老罗举着煤油灯骂我"不要命",可灯芯挑得比谁都亮。
接下来三天,西南厂的电话像上了发条。
第一天说林小川在实训楼搭了个铁皮棚,焊了套环形感应线圈;第二天说他把食堂的旧鼓风机拆了改散热;第三天老吴在电话里喊:"林总您快看看!
这小子拿螺栓当牙补,加热变形区半小时,校直后做拉力测试,跟原材数据差不超过0.5%!"
我攥着电话的手直抖。"能耗呢?"
"一炉煤能修五十颗,原来得回炉五炉!"老吴的嗓门震得话筒嗡嗡响,"老罗蹲在地上看金属流线,说跟原厂锻件几乎一样——您当年教他看的那套,他现在教林小川了!"
第四天清晨,我收到林小川发来的操作视频。
画面里他的工装满是黑油,护目镜歪在额头上,举着颗螺栓冲镜头笑:"试试看,不行就扔——林工说的。"背景音里,朱卫东扯着嗓子喊:"臭小子!
把加热时间再记一遍!"老罗举着放大镜凑过去,白头发扫过螺栓表面,突然拍大腿:"这纹路!
跟69年您修59式枪管时一模一样!"
视频最后,林小川把螺栓往检测台上一放,数显表的红灯"滴"地转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