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风卷着雪粒拍在红星机械厂技术楼的玻璃窗上,像是一群不甘心被拒之门外的幽灵,执着地叩击着这栋承载着无数图纸与汗水的老楼。看小说就来m.BiQugE77.NET
我站在三楼走廊尽头的公告栏前,盯着那份刚刚贴出的《关于抽调骨干支援三线建设人员名单》——足足二十七个名字,红笔圈出,赫然列于其上。
朱卫东、林小川、苏晚晴……连老罗也被列进了备选。
“这是要抽空我们整个核心组?”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,苏晚晴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大衣走了过来,眉头紧锁,“三线建设是大局,可咱们这边新型步枪量产刚进入关键调试期,发动机热处理工艺还没定型……这一下子抽走一半骨干,生产线怕是要停摆。”
我没说话,只是轻轻用指尖摩挲着公告边角那道翘起的纸痕。
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。
国家要战略转移,军工要向内地纵深布局。
人才,尤其是懂技术、能打硬仗的人才,是第一批被调走的“战略资源”。
这不是人祸,而是时代洪流。
可问题是——
人可以走,但活,不能停。
否则,前线等不起,国防等不起。
“他们带走的是人。”我终于开口,声音低却稳,“带不走的是经验、是方法、是我们这几年攒下来的一整套‘怎么把废铁变成钢’的本事。”
苏晚晴一怔:“你是说……系统化?”
我点头:“过去我们太依赖‘能人’了。朱卫东敢冲,林小川手巧,老罗懂电控,你是全厂少有的女科班出身。可一旦你们走了,谁来教新人?靠口耳相传?靠师傅带徒弟慢慢悟?那得等到哪年?”
她眼神微闪:“你想建‘技术手册’?在现在这个环境下……怕不合规矩吧?上面只让搞生产,不让搞‘本本主义’。”
“我不是要写书。”我转身面对她,目光灼灼,“我要建‘工序卡’——每一道工序,谁干、怎么干、用什么工具、达到什么标准,全部量化、固化、可视化。哪怕是个文盲,照着卡上的图示和标记去做,也能做出合格件。”
她倒吸一口冷气:“你这是要把‘手艺’变成‘流水线逻辑’……这可是苏联人都没完全做到的事!”
“苏联人有全套工业体系支撑。”我冷笑一声,“我们没有。所以我们更需要‘降维实现’——用最土的办法,做最现代化的事。”
下午的技术协调会上,车间里挤满了人。
不只是技术员,还有班组长、一级工、甚至几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钳工。
我把一张画满符号和箭头的a3纸钉在黑板上——那是我熬夜整理的“炮栓加工十步工序卡”草稿。
“看清楚。”我指着第一条,“粗铣→精铣→钻孔→攻丝→热处理→回火校直→研磨配合面→检测公差→表面钝化→终检入库。每一步都有责任人、时间节点、验收标准。误差超过0.02毫米?直接返工,不得流入下道。”
底下一片哗然。
“林总师,这……这不是把人当机器使吗?”
“就是!老师傅干了一辈子,凭的是手感,哪有这么多条条框框?”
我扫视全场,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:
“三年前,咱们厂报废率18%,交付延期四个月。为什么?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‘手感’,每个班组都有自己的‘习惯’。结果呢?同一批零件,五个师傅做出五种尺寸。”
我顿了顿,声音抬高:
“现在,我们要求的是‘一致性’!是‘可复制性’!是哪怕明天所有人都调走,新来的学徒照着这张纸,也能造出合格的枪机!”
会议室安静了几秒。
然后,角落里响起一个沙哑的声音:“我支持。”
是老罗,电气班的老班长,脸上皱纹比机床导轨还深。
“我干了三十年电工,带过十七个徒弟。可真正能独当一面的,三个。为啥?光讲‘差不多’,不讲‘准不准’。”他站起身,拍了拍那张工序卡,“这玩意儿,像是给咱这些‘老手艺’立了个碑——也让后人知道,该怎么走这条路。”
掌声从稀落到热烈。
朱卫东咧嘴笑了:“老林,你说咋干,我就咋跟。不过……这卡谁来写?全是你的脑子记下来的吧?”
“不是我一个人。”我看向林小川,“小川,你记性好,手也稳,从今天起,你牵头成立‘工艺记录小组’,白天干活,晚上整理,把每位老师傅的绝活拆解成步骤、参数、注意事项。”
林小川猛地站起来,脸涨得通红:“我……我能行?”
“你能。”我看着他,仿佛看见当年那个在废料堆里捡螺丝钉换馒头的自己,“因为你已经不再是只会听话的一级工了。”
当晚,我在办公室画出了第一份《技术传承体系架构图》。
左侧是“人才梯队”:学徒→熟练工→技术骨干→项目负责人;
右侧是“知识沉淀系统”:工序卡→典型故障库→优化案例集→标准化模块包;
中间一条红线贯穿始终——“以任务驱动学习,以实战检验标准”。
苏晚晴端着两杯热茶进来,看到图愣住了:“你这是……要把个人经验变成组织能力?”
“对。”我吹了口茶,雾气氤氲中,仿佛看见未来的工厂——不再是某个大师傅一锤定音,而是千百个普通工人,靠着一套严密的规程,把精度刻进每一颗螺丝。
“以后就算再有人被调走,也不怕。”我说,“只要这套体系在,红星厂的炉火就不会灭。”
她轻声问:“那你呢?如果有一天你也走了……”
我笑了笑:“那就说明,我已经完成了最大的使命——让人走不了,活也能转起来。”
【章节结尾·伏笔】
三天后,一封来自北京的密函送达厂党委:
“新型反坦克火箭筒预研项目正式启动,代号‘烈焰—1’,指定由林钧同志担任项目总师,并授权组建跨区域联合攻关组。”
窗外,第一缕春风吹散残雪。
而我知道,真正的风暴,才刚刚开始。
【本章爽点提炼】
? 逆境破局:面对人才流失危机,主角不哀怨不抱怨,反手推出制度创新,化被动为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