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重生六零: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> 第三十八章 打字机响第一声

周一清晨,天刚蒙蒙亮,厂门口的铁皮喇叭还没响第一声,我就已经站在了档案室旁边那间歪斜的小屋门前。看小说就来m.BiQugE77.NET

钥匙是昨晚连夜交给我的,冰凉的黄铜色,握在手里像一块沉甸甸的判决书。

门一推开,一股霉味混着灰尘扑面而来。

墙角堆着几摞泛黄的旧报表,屋顶漏了个洞,晨光从瓦缝里斜插进来,照在那台被小林扛了一路、几乎散架的德制打字机上。

它锈得厉害,绿色漆皮剥落,露出底下暗红的铁壳,像是老战士身上揭不开的伤疤。

可我知道,这玩意儿当年是从德国人手里缴获的战利品,辗转进了省机械研究院,又被苏晚晴悄悄划进“待报废”名单,硬是从废品堆里抢回来的。

她说:“别让它哑了。”

三个字,没多解释。

但我懂。

她不是在说机器,是在说我们这些人——在这片沉默如铁的时代里,能不能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。

我蹲下身,用废铜丝一圈圈缠紧断裂的字杆。

手指磨破了皮,血混着机油渗进缝隙。

终于,按下空格键,推上色带,把一张粗纸塞进滚轴。

敲下第一个字。

“红。”

那一瞬,整台机器猛地一震,仿佛沉睡十年的心脏被电流击穿。

纸页微微颤动,墨迹清晰印下,像一声闷雷滚过荒原。

接下来三天,我没回过宿舍,吃睡都在这间十平米不到的小屋里。

小林和刘瘸子轮班跟我蹲点各车间交接口。

我们不查账、不盘货,只做一件事:记录。

几点几分,哪辆车出库,运什么料,车牌号是多少;谁签的字,领了多少公斤,耗时多久有没有异常延误。

小林背着相机,每张单据封面都拍下来,回来一张张对照录入。

他虽是个新兵蛋子,但眼神干净,手脚利落,连快门按下的节奏都练成了条件反射。

而我,则按照记忆中现代erp系统的逻辑,重新设计表格模板。

物料编码、批次号、责任人、时间节点、异常标记栏……每一个字段都不是随便加的。

我要让数据自己说话,让那些藏在纸背后的猫腻无处遁形。

第三天傍晚,第一份《日度物资流转全景表》贴上了办公室外墙。

白纸黑字,密密麻麻,却排布整齐,条理分明。

有人路过以为是新标语,驻足一看,竟挪不动脚。

赵工就是这时候来的。

他叼着半截旱烟,眯眼看了足足五分钟,最后吐出一句:“这东西……能把死账看出活路来。”

我没接话,只给他倒了杯热水。

他知道我在查什么,也知道这事一旦深挖下去,会牵出多少人的底裤。

但他没走,也没反对。

这就是态度。

周四上午九点十七分,警报响了。

铸造车间急报:“镍铬合金钢锭短缺!新型炮管预热中断!”语气焦灼,说是运输队迟迟未到货,怀疑途中遭劫或登记遗漏。

这种事以前多了去了。

每次都是“查无实据”,最后不了了之,损失记在“不可抗力”上。

可这次不一样。

我转身坐到打字机前,调出系统数据流。

输入编号:nc—62047。

屏幕没有,但我们有手抄台账。

入库时间:昨日14:07,仓库管理员双签确认,附照片两张。

领料时间:15:12,签字人为运输组张德海——一个早已停职半年的老油条,因贪污柴油被开除,如今连厂门都进不来。

更诡异的是审批栏——盖着一枚印章复印件,模糊但可辨认:副厂长周国栋私章。

原件不可能外借,复印件怎能用于高危物资审批?制度明文禁止!

我盯着那行字,指尖发冷。

这不是疏忽,是明目张胆的造假。

有人借着混乱局势,用一张纸、一个名字、一枚假章,就把国家急需的战略材料悄无声息地搬出了厂门!

小林站在我身后,声音发抖:“林哥……这要是上报,会不会……”

我缓缓合上台账,抬头看向窗外。

阳光正斜斜照在厂区主干道上,几个工人推着平板车走过,笑声传来,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。

我没有动。

也没有说话。

只是轻轻抽出那张刚打印完的流转表,放在桌上,又从抽屉里取出相机胶卷盒,将所有相关单据重新编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