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刚亮,寒风卷着碎雪在技术科楼前打着旋。看小说就到WwW.BiQuGe77.NEt
我站在新挂上木牌的“高效装夹工艺研究小组”门口,呼出的白气凝成霜挂在眉梢。
六个人整整齐齐站在我面前,有年近五十、走路微跛却眼神锐利的刘瘸子,也有韩建国这种干劲十足的三级工,还有两个从技术科抽调来的年轻技术员,目光里藏不住打量。
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。
一个废料组出来的学徒工,昨天还在被人踩着头过日子,今天突然成了项目组长?
谁服?
我不怪他们不服。我要的是结果,不是掌声。
“我们的第一个课题——”我翻开记录本,声音不高,但压住了清晨的冷风,“优化军用无线电支架的钻孔效率。”
有人轻哼了一声。
这活儿谁都熟,老工艺六道装夹,每件耗时四十五分钟,累人又费机时,可这么多年没人敢动——动了就是挑战规程,搞不好要担责任。
“目标。”我顿了顿,扫视众人,“三道装夹,总时长低于二十分钟。”
空气一静。
韩建国皱起眉头:“三道?那得多套专用工装啊!动力科审批图纸都得半个月起步,材料还得排队领……咱们连张正式设计图都没呢。”
我笑了笑,转身拉开工具柜。
哐当一声,几块边缘毛糙、带着锈迹和螺纹孔的废铸铁板被我搬上工作台。
“我们自己做。”
所有人愣住。
我没解释太多,只拿起粉笔,在黑板上快速画出基座结构:标准螺孔阵列分布,中心带定位销孔,两侧预留t型槽。
这是现代夹具最基础的模块化理念——快换定位基座。
没有精密加工设备?
没关系,用手工修配加焊补强筋也能凑出精度。
接着是可调v型块,解决不同角度轴线孔系的定位难题;弹簧压板则实现快速压紧释放。
三大部件组合,一套系统成型。
“这不是什么高深技术,”我看向他们,“只是把‘重复劳动’变成‘重复利用’。”
刘瘸子蹲下身摸了摸那块废铁板,嘟囔:“你这脑瓜子……怕是长在机床芯子里吧?”
第三天下午,第一套原型组装完成。
试产安排在夜班,避开白班干扰。
梁副厂长破例亲自到场,穿着旧棉袄站在钻床边,双手抄在袖筒里,一句话没说。
我亲自上手,将支架固定在基座上,调整v型块角度,咔哒一声锁紧压板。
启动钻床,进刀平稳,孔位精准套合。
一道装夹,完成三个方向共七孔。
全程——三分钟零十七秒。
梁副厂长盯着检测仪上的数据,足足看了十秒,忽然抬头看我:“林钧,这样的人才,继续挂着‘助理技术员’的名头,是对工厂的浪费。”
他当场掏出钢笔,在验收单背面写下批示:“建议人事科启动破格提拔程序,按工程师待遇预审资格。”
消息像野火燎原。
第二天中午我去食堂打饭,听见角落里一群人低声议论。
“凭啥?咱们熬三十年才混个八级工,他才几年?”一个老师傅咬着窝头,眼里全是不甘。
“可人家救了多少台机器?省了多少工时?”年轻工人反驳,“光这个夹具,全厂推广一年能省两万工时!”
争吵声此起彼伏。
没人注意到,靠窗最后一桌,赵德贵端着搪瓷缸静静坐着,指尖在笔记本上划动,一笔一划,记下了每一个为林钧说话的名字。
第七天,风向突变。
人事科紧急通知:调查组进驻,因接到匿名举报信,指控我“伪造学历、冒用专家成果、私藏外国技术资料”,立即查封工作笔记与实验记录。
小吴冲进办公室时脸都白了:“他们重点查你在c620车床修复时画的那张传动简图!说那是苏联绝密图纸!要追究泄密责任!”
我坐在桌前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。
那张图……是苏晚晴凭着记忆默写的,当年她在资料室短暂接触过一份残缺俄文手册。
她画完随手塞给我,说“也许有用”。
我改了结构适配国产零件,仅此而已。
可现在,它成了“境外技术来源”的证据。
我冷笑。
那一夜,我把所有项目原始数据翻出来:每一次调试时间、参与人员签名、检测报告编号、材料消耗清单……整整三本手抄台账,字迹工整如刻。
我找到韩建国:“帮我作证,那天是你跟我一起测的夹具同心度。”
他又惊又怒:“你要干嘛?”
“我要让他们知道,”我盯着他,“每一项改进,都是我们一毫米一毫米磨出来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