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重生六零: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> 第十一章借来的课桌不能歪

每周三的晚上七点,红星轧钢厂的喧嚣褪去,只剩下炉火的闷响和夜风的呼啸。看小说就到WwW.BiQuGe77.NEt

技术科的资料室,成了我每周一次的圣地。

这里没有灼人的火星,只有书卷和图纸上沉淀的油墨香气,以及苏晚晴身上那股若有若无的、像雪后松针般的清冷气息。

“规矩我再说一遍,”她第一次带我进来时,声音不大,却字字清晰,“不准带任何纸笔进来,更不准带任何一张纸片出去。我讲,你听,能记住多少,是你自己的本事。”

我重重点头,心脏却因为她这份沉甸甸的苦心而微微发烫。

这哪里是规矩,分明是护身符。

在这个人人自危、谨言慎行的年代,私自向我这种“背景有问题”的人传授核心技术,一旦被捅出去,她的前途就全毁了。

不留任何书面证据,是她能给我的最大保护。

于是,每周三的夜晚,我便化身一块贪婪的海绵。

苏晚晴的声音清冷平直,却像一把最精准的手术刀,将复杂的机械原理层层剖开,露出最核心的骨架。

我不敢有丝毫分神,瞪大了眼睛,将她画在小黑板上的每一个线条、每一个标注、每一个公差符号,都死死地刻进脑子里。

我的大脑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相机,疯狂地进行三维建模。

等回到那间漏风的锅炉房,我就着昏暗的灯光,凭记忆在捡来的包装纸背面,一遍遍地复现、推演,直到那些冰冷的线条在我的笔下拥有生命。

一个多月后的一晚,她在讲解一张复杂的泵体图纸。

“……要完整展示内部结构时,用全剖视图。当内外结构都需要表达,且形体对称时,用半剖视图。如果只是想表达某个局部的细节……”

“那就用局部剖视图,用波浪线或不规则曲线作为分界。”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。

话音刚落,资料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。

苏晚晴讲课时从未抬起的头,猛地抬了起来。

那双总是平静如古井的眸子里,第一次闪过一丝锐利的锋芒,像探照灯一样直射我的眼睛。

“全剖、半剖、局部剖……这些术语,你从哪里学来的?”

我的心跳漏了一拍。

我忘了,她教我的都是最基础的识图画法,这些高度概括的专业术语,根本不是一个初学者该知道的。

我急中生智,挠了挠头,故作憨厚地搪塞:“之前在图书馆翻过几本旧杂志,好像看到过类似的说法,就……自己瞎猜的。”

她盯着我,眼神里的审视没有丝毫减弱。

良久,她才缓缓移开目光,淡淡地说:“继续。”

那一晚,她没有再多问一个字。

但我知道,怀疑的种子已经埋下。

后来我才听说,当晚她就去了图书馆,把管理员缠到深夜,翻遍了近几年的所有图书流通目录,却没找到任何一本与高等机械制图相关的书籍有我的借阅记录。

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能变成生产力,那就是一堆废纸。

我把目光投向了我们锅炉房那条混乱不堪的生产线。

几十年来,老师傅们凭着经验和感觉干活,工具乱放,物料乱堆,一道工序做完,工人要绕半个车间去拿下一个零件。

我开始利用晚上的时间,悄悄为这条生产线绘制标准化的布局图。

我将每一台设备的位置、物料的流转路径、甚至每一个动作需要的工时都进行了估算和标注。

当我把这张画在硬牛皮纸上的图纸交给班长老刘——刘瘸子时,他叼着烟卷,斜着眼看我,满脸不信:“你个毛头小子,画几根线就能让产量上去?别是看书看傻了。”

我没多解释,只是说:“刘师傅,就按这个挪一下,没效果我给你端一辈子洗脚水。”

三天后,刘瘸子像见了鬼一样冲进我的小屋,一把抓住我的肩膀,激动得那条伤腿都站不直了:“神了!真的神了!以前一天干八个小时的活,现在五个小时就干完了!效率,效率至少提了快五成!”

这只是开始。

我发现锻锤缓冲片的硫化工序需要恒温加热,而旁边的退火炉每天都有大量的余热被白白排掉。

我立刻动手,设计了一条简单的导热管线,将退火炉的余热引到硫化槽。

就这样,一个需要专门烧煤加热的工序,实现了零能耗增产。

消息像长了翅膀,很快飞到了锻工班。

那天下午,锻工班的班长,那个壮得像头熊的陈大山,亲自找了过来。

他拍着我的肩膀,声音洪亮如钟:“好小子!你那个余热利用的点子,一个月给我们省下来的煤,够买十把新锤子了!锅炉房那地方人多嘴杂,不方便你‘搞研究’。我们锻工班那边有个空着的工具间,我做主,腾半间出来给你,让你正经干活!”

我看着他真诚又带着激赏的眼神,第一次在这个工厂里,感受到了被“专业”认可的尊重。

然而,连轴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活,迅速榨干了我的精力。

我越来越疲惫,眼窝深陷。

李春花大姐看在眼里,只当我又是熬夜苦读。

直到一天清晨,天还没亮透,她大概是想给我提前开窗透透气,一推开食堂后厨的门,就看见了蜷缩在熄火的灶台边,怀里紧紧抱着一卷图纸睡着的我。